新崇祯皇帝(明朝如果没有天启皇帝,直接由崇祯上任,明朝可能活的更长久吗)

2022-09-26 12:25

以下几件著名事例足以反映崇祯皇帝的施政为人。


第一,该用不用,该罚不罚。


崇祯帝在剿灭农民军时最信任重用的是杨嗣昌,他崇祯十年十二月,许下“期三月尽诸剧寇”的军令状,至第二年三月,嗣昌以灭贼逾期,上疏引罪,荐人自代,崇桢帝不许,嗣昌借机委过于人,推脱罪责,祟祯帝又改其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,仍掌兵部事。


而正是在崇祯十一年,清兵入侵,先后攻陷七十余城,杨嗣昌处处掣肘前线作战的卢象升,使得卢象升孤军奋战至死。崇祯帝不仅不重罚既为阁臣又掌兵事的嗣昌,反而令其议文武诸臣失事罪。


第二,处处插手,用人多疑。


崇祯朝的文臣中,最有军事才能有孙传庭、卢象升、洪承畴和袁崇焕四人。前两人素来没有争议。


孙传庭虽屡立功勋,却常被崇祯信任的杨嗣昌所嫉恨:“传庭既屡建大功,其将校数奉旨优叙,嗣昌务抑之不为奏。”(《明史》)在关中练兵,尚未练成,崇祯帝屡次催促,逼其进军,孙传庭不得已进军潼关:“诏御史苏京监延、宁、甘、固军,趣传庭出关。传庭上言:‘兵新募,不堪用。’帝不听。传庭不得已出师,以九月抵潼关。”(《明史》)与李自成大战而险败,自成遂占据关中,定都西安。


卢象升用兵有方,士卒爱戴,屡立战功。崇祯十一年后金再度破关,象升北上勤王,崇祯帝表明赐以尚方宝剑,令其督各路援军,却派出宦官高起潜为监军,控制军队按兵不动,又暗中让陈新甲与后金议和。再加上杨嗣昌的处处掣肘,最终卢象升孤军无缘,战死沙场:


三赐象升尚方剑,督天下援兵……决策议战,然事多为嗣昌、起潜挠。疏请分兵,则议宣、大、山西三帅属象升,关、宁诸路属起潜。象升名督天下兵,实不及二万……起潜拥关、宁兵在鸡泽,距贾庄五十里而近,象升遣廷麟往乞援,不应……象升麾兵疾战,呼声动天,自辰迄未,炮尽矢穷。奋身斗,后骑皆进,手击杀数十人,身中四矢三刃,遂仆。(《明史》)


后两人争议虽然较大,但是其中崇祯帝的责任也很明显。袁崇焕投其所好,夸下海口,崇祯帝盲目轻信,见不能成功又立刻诛杀袁氏。


洪承畴后来虽然降清,但其剿灭农民军期间功勋卓著,总督辽事时步步为营,稳扎稳打,力图靠综合实力战胜后金。结果崇祯帝又一次催逼他进军决战,不幸松锦之战明军再度失败,洪承畴也被俘投降。


除了上述用人方面,财政上崇祯帝加派三饷,搜刮民财,逼人造反。政治上反复无常,出尔反尔,短短十七年竟然用了五十位阁臣,也算是一项记录了。


如谈迁《国榷》所评论:


上性多疑。有监视,又有视监视者。


诛求不已,赈贷罕闻。又所以筹边饵寇者,兵曰乡勇,饷日搜括,劝助巨室,腔削生民,怨盈于下。



此外,崇祯执政时一点担当都没有,陈新甲与满洲议和,本是崇祯帝指示,事情败露后却将责任全部推给陈新甲。迁都南京之议,本是崇祯帝意愿,李明睿上疏后,崇祯帝却一言不发,坐等群臣议论,自己好不用担迁都的罪责。


正如张岱《石匮书后集》所言:


先帝焦于求治,刻于理财,渴于用人,骤于行法,以致十七年之天下,三翻四覆,夕改朝更。耳目之前,觉有一番变革,向后思之,讫无一用,不亦枉却此十七年之精励哉。揆厥所由,只因先帝用人太骤,杀人太骤,一言合则欲加诸膝;一言不合,则欲堕诸渊。以故侍从之臣,止有唯唯否否,如鹦鹉学语,随声附和已耳。则是先帝立贤无方,天下之人无所不用,及至危急存亡之秋,并无一人为之分忧宣力,从来孤立无助之主,又莫我先帝若矣。


短短十七年,崇祯皇帝可谓是把能犯的错误犯了个遍,他热衷于权力,却智术短浅;智术短浅,却要处处插手;处处插手,却朝令夕改;朝令夕改,竟毫无担当。最后身死国灭,理固宜然。

上一篇:盛宠之嫡妃攻略(盛宠之嫡女医妃人物结局)
下一篇:我想成为创造者(优质音乐领域创造者怎么过原创,一般需要多久,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)
图文资讯
返回顶部小火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