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特 柯本(Kurt Cobain被追捧,很大程度源于粉丝看脸吗)

2022-09-25 10:24

拼命将别人架上神坛并顶礼膜拜的人,并不一定带着善意,他们只是在心里需要这样一个“权威”的神坛,需要这样一个虚无的偶像罢了。有了这个神坛和偶像,他们才好肆无忌惮地去打压和批判别人。这类人大多是空虚者和装逼犯,所做的这一切也只是为了填空虚和刷存在。

如果说艺术与商业总是互相看不对眼,那么摇滚与商业直接就是天生的死敌。一个个看似普通的大众歌迷,恰是左右商业走向的最大力量,从某种程度上讲,歌迷的素质和层次甚至决定着摇滚音乐人的命运。

1994年,科特·柯本吞枪自杀,一举将自己送进了儿时曾梦想过的“27岁俱乐部”。他肯定想不到,在往后的几十年里,自己的名气声势滔天。为什么要自杀?胃病和商业固然令人烦恼,但究其根本还是因为粉丝过度狂热地追捧,他觉得人们并不关心他的音乐,而只是单纯迷恋他的人。

1993年,家驹在日本离世。离开这个世界前,他曾昏迷了整整6天,躺在病榻上意识模糊的家驹应该回忆了很多过往吧,从地下到地上,从香港到日本,从摇滚到摇滚……遗憾和不甘,肯定是有的。很多歌迷为家驹痛哭失声过,可扪心自问,黄家驹是怎么死的?谁才是最大的凶手呢??

今天有两个话题,一是与玩命踩Beyond又同时盲目追捧Nirvana的人有关,另一个是对Nirvana乐队作品的大致赏析。 从没有想过这么早就写到Nirvana,原计划涅槃至少要在一年后才会出现。

前些天,一个名叫“Amani”的人留言说,多听听别人的歌吧,Beyond太窄了。说这话时,他的语气里满是恶意和冰冷。很显然他曾是Beyond的歌迷,后来不再是了,他说Beyond窄是他的自由,但他对Beyond的蔑视让人恶心。在各种叛变中,有一种方式最为无耻,那便是回头骂娘。

有朋友问我,成蹊你为什么停了微博的更新,却在知乎专栏上同步发出“一路有家驹”的文章?原因很简单,微博上到处都是神化家驹和为Beyond投票的人,那里根本不需要我写的东西。知乎则不同,你会发现知乎和微博正好反过来,在知乎上谁不黑两句黄家驹踩几脚Beyond就显得很不正常,所以,知乎上更需要我的推文。

同样是英年早逝,家驹得到了疯狂神化和疯狂黑化两种截然不同的网评,而柯本却不一样,无论是乐评界还是各大音乐平台的网友评论,似乎只有一种调调,那就是清一色无条件地将他封神。难道你不觉得奇怪么? 留意到这一现象后,我去翻看了许多评论,终于理出了一些头绪。

最初我真以为在中国有大量喜欢柯本作品的乐迷呢,可深入了解了才发现,完全不是这么回事。喜欢柯本的人里,的确有少量是冲着音乐去的,然而剩下的绝大多数是“诗人”和段子手,他们尤其热爱下面这些歌词或句子:

与其苟延残喘,不如从容燃烧。 生活X了所有人! 我没有枪,也没有玫瑰。披上山羊皮,把收音机头上的金属,插进了AC/DC。大敌当前,许下了一个夜愿,期待着涅槃。 永恒的重生!永远的柯本! 我这辈子捅的最大的篓子就是我出生那天科本死了…… 科本喊着涅槃然后饮弹自尽,海子说春暖花开也卧轨自杀,整天抱怨痛苦的人倒是活的自在,得趁激情燃尽前用力快活,积极乐观全排在前半生,消极痛苦留给死后。 ……

你以为这是我编的?不不不,这是从网易云音乐上Nirvana作品下点赞数量最多的一些话里摘的。写这些评论的人,与每天喊着“梦碎东京富士山,泪洒香港将军澳,世间纵有千万曲,人间再无黄家驹”的驹迷是一样一样一样的。这两个群体的相同点是,都不怎么听歌,只看人。这两个群体的区别仅在于,一个选择了用柯本抬高和放纵自己,一个选择了用黄家驹麻痹和武装自己。

那些看似高大上的Nirvana歌迷,其实真正关注音乐的人少得可怜,在跟风崇拜这一点上,他们与某些家驹的歌迷是一国的。党同伐异,是这类人最爱的游戏,别看都在脑残的锅里泡着,却偏想摩拳擦掌分出个段位高低。

不相信的话,你也可以去各大音乐平台转转,没人聊音乐,有人讲故事,没人谈艺术,有人在爆粗,这可能是目前中国歌迷最大的反智现象了。那不是一个个音乐软件,俨然更像是写诗、对骂和约炮的交友平台。

没人黑Nirvana,却大把人骂Beyond,没人贬柯本,却大把人踩黄家驹,没人敢说Nirvana的歌不好,却大把人说Beyond是口水歌生产者。到头来,他们既没有听懂Nirvana,也没有听明白Beyond。

有时候成蹊总在想,在家驹的歌迷里到底有多少人是用心欣赏音乐的?看完柯本的“歌迷”,我停下了这个问题的思考,因为该问题无解。

不听作品却疯狂迷恋一个陌生人,这难道不是细思极恐的么?迷恋对方的什么呢?颜?说话方式?穿衣打扮?还是……死亡?

想送给盲目跪舔Nirvana同时大肆贬低Beyond的人几句话,这些话也适合那些听完西方摇滚乐扭头骂家驹的人,“文明之间只有差异,没有高下之分。没有任何一种文明能够高高在上,凌驾于其他文明之上。”西方在音乐领域确有先进性,我们可以欣赏可以学习,但丧失了独立思考地倒贴和追捧,是极度盲目和肤浅的。

网上关于Nirvana作品的乐评挺多,柯本的金句、私生活和八卦更是常见,真正触及音乐本质的内容却极少。 虽然隔着千山万水,可Beyond和Nirvana,黄家驹和柯本,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。

Beyond和Nirvana同在80年代起步和发展,同在1985年开始录制样片,同在1988年稍微打出一点名气,又同在1991年到达人气的高点,两支乐队的作品又同是简约不简单的玩法。

英雄,都是不甘平庸的凡人。他们生而平凡却不甘平凡,就算他们已经离去,故事也依然被后世流传。

家驹和柯本,都喜欢尊重内心的创作,反感唱片公司向市场妥协的各类操作。两人的作品都很关注藏于生活和内心的痛苦,演唱时都喜欢使用鼻音和尾音,唱腔都是富有力量的类型。如果你去看过两人留下的语录便会惊奇地发现,连见解和主张也高度相似!

脚下的土壤不同,面对的歌迷不同,让两支乐队的命运也截然不同。Beyond极大推动了摇滚乐在中国的发展,开原创之风先河,对华语乐坛贡献卓著,然而今时今日的乐队地位毁誉参半。Nirvana让西雅图之声从地下走到了地上,令垃圾摇滚成为了当时的主流音乐风格,提起Grunge Rock必提涅槃,至今乐队影响力依然巨大。

Nirvana崛起于八十年代末期,那时美国乐坛的话语权被各种流行音乐把持,摇滚乐里长发金属一家独大,台上明星的帅气靓丽,成了台下歌迷追星的最强动力。大众开始厌恶表面华丽内在空洞的金属乐,本该真实率性的摇滚乐因太过做作而逐渐显出颓势。很多人都清楚,变革即将发生,只是不知暗流将从何处涌出。

无论在哪个国家,地下音乐势力都不可小觑,颠覆往往从地下发生,只是需要恰当的时机。垃圾摇滚脱胎自重金属和朋克,在地下挣扎多年后,终于有了逆市上扬的迹象。没人会想到,这种造型邋遢、台风混乱、失真夸张的音乐类型将成为犀利的破局者。干柴已经堆好,只差一把烈火。

该来的终究会来,1991年,Nirvana的神奇专辑《Nevermind》问世,这是一张情绪爆炸、旋律上乘、节奏诱人的传世之作,该专辑的发行直接引爆了垃圾摇滚的大潮,并一举改变了摇滚乐的版图,对后来的流行音乐也影响极大。

《Nevermind》的销量有多惊人呢?它在1992年夺下了公告牌专辑榜的冠军,被挤掉的大碟是同样传奇的《Dangerous》,来自迈克尔·杰克逊。本来预计《Nevermind》能卖出几万张就不错了,结果销量超过了1000万。

与Guns N' Roses乐队不同,Nirvana从歌到人都是纯粹和原生态的感觉,而枪花作秀的成分明显偏多,尽管作品的律动同样卓绝。

用艺术推动变革的人都是英雄,柯本一战成名,这支三人乐队创造了奇迹,他们撼动了世界。席卷而来的名利淹没了柯本,疯狂的粉丝和小报记者令他厌烦,一场接一场的巡演让他体力不支。 很多人都说,害死柯本的最大原因就是他太出名了。他的性格,不适合出名。

刚开始听Nirvana作品的人都会有错愕感,沉闷晦暗的吉他音色,柯本痛苦嘶哑的嗓音,迥异于主流摇滚乐的旋律走向,极简风格的riff伴奏,难解其意的歌词内容,肆意宣泄的刺耳力量,这些元素让人颇有些不适。所有的不适都会在耐心循环后逐渐消失,然后堕入另一个躁动成瘾的世界。

Nirvana的歌,简单、真诚、粗暴、深刻,嘈杂的表面下堆砌着细腻的情感和思考,躁动的外衣里裹着可怕的安静。动静本一体,涅槃的歌便是如此。

欣赏Nirvana的歌,建议从《Nevermind》这张专辑开始,然后再通吃其他,他们的作品总量并不算多,柯本走后发行的专辑数量比他在世时还要多。

“这是一个饱经沧桑的傻子发出的声音,他其实更愿做个柔弱而孩子气的诉苦人。”--科特·柯本

英雄,大多表面坚强内里脆弱。每一位摇滚英雄都值得铭记,请尽量选择离音乐较近的那种方式来怀念。

不把偶像架上神坛并不是爱得不够,相反是一种保护和尊敬。静静聆听凝聚着他们才华的作品,这才是每一个音乐人最大的欣慰。

(如果你喜欢好音乐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一路有家驹)

上一篇:飒漫画博客(飒漫画创始人)
下一篇:化木材为利润(最近一些人在农村收购废旧木材,听说一年能赚100多万,是真的吗)
图文资讯
返回顶部小火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