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为胡厚崑:中国算力网络标准需统一,硬件、应用接口、数据共享应相互兼容
480 2022-09-26
先说观点,曹操在建安年间能够保证自己的权力落实下去,是因为曹操根据东汉传统的三公九卿制度,从中央到地方都演变出一套适合于自己的行政体系。
建安年间,是从公元196年开始到公元220年为止,即曹操将汉献帝迎接到许昌开始,到曹操去世,曹丕称帝这一段时间,也是曹操实际把持朝廷大权的时期。我们可以看一下曹操对于当时的官制有哪些改动。
此时朝廷的制度还是汉朝的三公九卿制,三公的职位已经由西汉时期的丞相、太尉、御史大夫,演变成为东汉时期的司徒、司空、太尉。曹操在奉迎汉献帝之后,自己就担任了司空一职,而将大将军的职务让给袁绍,大将军当时地位还要在三公之上。
在消灭袁绍之后,曹操废除了东汉的三公制度,恢复古制,重新设立丞相和御史大夫,丞相负责朝廷政务,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劝谏。注意,曹操此时并没有恢复掌管兵权的太尉职务,而太尉的职权事实上由丞相兼任。这样,曹操就名正言顺地将军事和内政统一管理。为将来一步步成为魏公、魏王打下基础。
除了曹操本人的职务,原本其他三公九卿的权责也基本被边缘化,形同虚设。在汉武帝时期,为了增强皇帝的集权,设立内、外两朝。皇帝在内朝负责决策,外朝负责具体执行,而帮助皇帝进行决策的机构就叫尚书台。这个机构一直延续到东汉末,权力极大。而曹操将尚书台从内朝,划拨至丞相管辖之下,增设法曹等职务。这样,尚书台就失去了原先决策机构的核心地位,逐步变成负责具体执行的部门。最终,尚书台逐渐演化成为“三省六部制”当中的尚书省,负责具体的官员升迁、赋税财政、国家外交、军队训练、国库收支等等工作。
曹操在建立魏国之后,任命了秘书令这个职位,负责帮助曹操起草诏书,并安排官员执行。后来曹丕称帝,将这个机构改名为大名鼎鼎的中书省,负责国家机密和诏书草拟。
除了尚书省和中书省,曹操还大大压缩了九卿的权限,其中将光禄勋的职权削减大半,仅负责管理武职侍从,而将文职人员全部剥离。这样东汉的三公九卿基本上都成为摆设,不能对曹操形成掣肘。
除了中央的官制调整,地方上也需要政令畅通才行。曹操在地方上基本沿袭了东汉的制度,实行州—郡—县三级管理。
曹操重新设定司州,让大汉十三州的称谓基本确定下来。州的最高行政长官仍然是刺史或州牧,下设各类从事、主簿、督邮等职位,总领一州军务和政务。到了郡一级,设立太守,下设郡丞、功曹掾、文学掾等官职。再往下到了县一级,超过万户的大县称县令,不足万户的小县称县长,下属官员基本与州、郡行政体系保持一致。
这样,曹操就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套政令通畅的行政官僚体系,保证曹操能够将全力贯彻到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