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眼中的曹操(如何评价三国中的曹操)

2022-09-25 11:25

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罗贯中把曹操作为“奸雄”来刻画,一路写到“黑”。曹操形象也就比董卓好一些,其他不能比。奸诈、残忍、任性、多疑,十足一个反面历史人物典型。

那么,历史上,真实的曹操是这样的吗?

曹操(剧照)

我们先来看一下罗贯中在《三国演义》中对曹操的刻画:

奸诈。曹操说:“宁可我负天下,休教天下人负我”。青少年时代的曹操,我行我素、放荡不羁,他曾“装病谗叔”,故意挑拨离间父与叔的兄弟关系,以逃避自己的责任。董卓进京后独霸朝纲,废少帝立献帝,擅杀朝臣,激起了王允等人的义愤。曹操自告奋勇去刺杀董卓,不料被董卓从衣镜中窥见拔刀动作,他随即跪下献刀,掩盖刺杀的失败,“操有宝刀一口,献上恩相”。董卓虽然见疑,但仍被他瞒过,任他逃脱。其余典型事例,如“望梅止渴”、“割发权代首”、“跣足迎许攸”等,也都可以从一个侧面证明曹操的虚假伪善和奸诈狡猾。

残忍。“颍川之战”,曹操对义军不分青红皂白,“大杀一阵,斩首万余级”,充当了一个朝廷刽子手的角色。此后,他又跟随皇甫嵩讨张梁,“斩张梁于曲阳”,“发张角之棺,戮尸枭首”,残酷得连死人也不放过。青州黄巾军起义,曹操与济北相鲍信负责镇压义军,鲍信战死,曹操却“招安到降兵三十余万、男女百余万口”,并“择其精锐者,号为‘青州兵’”。曹操用义军的鲜血染红了自己的顶戴,先是除“济南相”、任“典军校尉”,后是封“镇东将军”,而且逐步扩大了军事力量,有了逐鹿中原削平群雄的资本。

任性。曹操在奉迎献帝迁都许昌、“挟天子而令诸侯”之后,个人野心和权势欲望不断膨胀,最终完全把持了朝堂,控制了汉末中央政权。独断专行,人人危之。献帝在曹操的眼里,不过是一个傀儡、一个“儿皇帝”;朝臣在曹操的眼里,不过是一个装饰“门面”的可供自己利用的工具。曹操诛杀汉臣董承、吉平、王子服后,连已有五个月身孕的董贵妃也不放过。尽管献帝和伏后一再哀求,他还是将董贵妃勒杀于宫门之外。曹操“名为汉相,实为汉贼”。

多疑。斩杀杨修和华佗,就是他多疑的典型例子。曹丕、曹植兄弟争宠斗智,被杨修一一识破,曹操虽然在表面上对杨修“称美”、“喜笑”,但在内心深处却“甚忌之”、“心恶之”、“愈恶之”,最后在与刘备争夺汉中的战斗中,寻了个“乱我军心”的借口,将杨修斩杀了事。华佗之死,完全是他疑心华佗要害他的缘故,成为历史冤案。

刘、关、张(剧照)

接着,我们再来看一下历史上真实的曹操。历史,包括《三国志》,都肯定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、军事家、文学家和书法家,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。陈寿评价他:“抑可谓非常之人,超世之杰矣”。明朝史学家李瓒评价曹操说“时将乱矣,天下英雄无过曹操。”笔者在这里也认为以“一代枭雄”代替“奸雄”对他的评价更为贴切一点。

那么,是什么原因导致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当中曹操形象一落千丈呢?

文人构思历史人物,有个人的爱憎,但也不会过于“捕风捉影”,总得有点依据。罗贯中读史时,定是发现曹操阴暗面的“蛛丝马迹”,以至“如获至宝”,借题发挥。一部《三国演义》就这样地“出笼”了。笔者觉得罗贯中可能基于这几个方面的思考:

(官渡之战)

首先: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,《三国志》作者陈寿认为,曹操在三国历史上“明略最优”,“揽申、商之法术,该韩、白之奇策,官方授材,各因其器,矫情任算,不念旧恶”。

其次,真实的曹操,形象并非高大魁梧,而是削瘦,“脸部也不太好看”。如此颠覆人们审美情趣的形象,怎么能写得高大上呢。

再次,曹操怪癖,喜好人妇,更为人伦情素所不齿,必须挞伐。

最后,有比较才有真相,更有说服力。刘备仁慈,刘关张桃园三结义英雄豪气,再加上诸葛亮旷世奇才,他们从一个小县城起步,英雄伟业,直至三分天下,与曹操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之大不同,举世称赞,还不值得大书特书么?!有他们在,曹操不可比,只好让曹操“受委屈”了。@头条历史 @今日头条文化频道 @头条读书会 @美文

上一篇:作文我的愿望(我的愿望_作文400字)
下一篇:倾世皇妃小说简介(倾世皇妃小说和电视剧一样吗)
图文资讯
返回顶部小火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