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清御史之云南铜案(清朝的言官制度有何特点,为何御史可以风闻言事)

2022-09-25 06:59

古代的谏官,也就是言官,通俗地讲就是拿嘴当差的,主要干两件事,一是批评,二是建议。

清代的谏官制度大体是沿袭明朝的,清初设有都察院和六科两套班子,都察院及其下属十五道监察御史分管中央和地方,六科给事中则分别监察吏﹑户﹑礼﹑兵﹑刑﹑工六部。雍正初年,雍正帝机构改革,裁汰冗员,将六科并入都察院,两套班子合成了一个独立监察衙门。

为了标榜帝王贤明,让谏官们不必担心得罪人,清廷还针对谏官特别推出了几项貌似很开明、很人性的保护措施,最重要的是这么两条,一是言者无罪,二是可以风闻言事。

言者无罪好理解,意思是说谏官们可以放开了谏,谏错了,朝廷不会治罪,更不会要谏官小命。

可以风闻言事也不难理解,意思是说谏官们仅凭道听途说,就可以上奏纠参,即便是胡说八道,朝廷也只会念其忠心,不会因此打板子,更不允许有人趁机打击报复。

有这样的保护措施,加之历朝历代一些著名谏臣给大家留下的深刻印象,猛一看清廷的谏官,往往会觉得他们一定是敢言,而且也能言的。

其实不然。

跟其他朝代比,清廷的言官说话其实是最难的,高屋建瓴的大道理不能讲,挑皇帝毛病危险系数很高,因为清朝的皇帝,帝王权威意识很强,而且从谏如流的胸襟也不过关,因此,作为奴才臣子的言官一旦乱讲话,往往会被扣上僭越的帽子,轻则被贬丢官,重则要吃不少苦头,甚至送命。

另外,清廷的整体官场氛围也不好,表面看似可以风闻言事,其实很多时候,只要是弹劾批评的没有根据,立马就会遭到惩罚。

其实,也不是清朝一朝有这样的问题,就是谏言之风比较盛行的一些朝代,言官应付差事的也是大有人在。

祸从口出,这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一个观念,敢言的直臣永远是少数,碌碌无为混日子的才是大多数。

不能不说,又不能说错,那一般的言官怎么才能把这个差当好呢?

遇到帝王不那么刻薄的,庸俗无为的言官一般是讲讲不痛不痒的大道理,总之是扯几句不得罪任何人的大话、空话;而如果遇到的是清朝的那几个皇帝,言官们大道理都不敢讲,往往只能盯着小老百姓,说一些小事,弄一些一心兴利除害的效果出来。

不妨来看看雍正朝,一个言官为保住官位饭碗的丑陋表演。

此言官曾连上三道奏章,以表示他是一位负责任的言官,没有白吃饭。

第一道奏章,奏请皇帝下令尼姑还俗,因为这样可以增加人口。

第二道奏章,要求朝廷出台一项规定,凡是女子年过二十还没出嫁的,地方衙门出面为其择配,因为这样可以促进地方稳定,也可以增加人口。

如果说前两道奏章还勉强能让人接受的话,那第三道奏章就让人无语了。

该言官说,我发现了地方不太平的要害所在,那就是众多斗殴都是因十文钱而起,鉴于此,朝廷可以出台一项政策,查清各地所有极需十文钱的穷人,然后由地方衙门向这些穷人每人发上十文钱,这样,天下保准就太平了。

雍正看到这样的奏章,那叫一个气呀!

还有更过分的,还是雍正朝,当时京城很多人用骆驼驮煤,有时候赶骆驼的人,就骑在骆驼上,横着顺着的都有。

抓住这个事,有个言官就上奏章了,要求朝廷出台一项政策,禁止赶骆驼的横着骑。

雍正问为什么?

该言官说,这样可以防止他们被颠下来。

由这些官场笑话就能看出来,所谓的风闻言事大部分时间不过是摆设,傻子才会信以为真。

而从另一方面讲,真正开明的朝堂,往往并不需要、也不屑出台这样的保护措施。

说就正大光明,有理有据的说,为什么非要强调一个可以胡说八道呢?

上一篇:湖南省考成绩(省考成绩查询时间2021湖南)
下一篇:办理400电话需要什么条件(办理400业务有什么要求)
图文资讯
返回顶部小火箭